期刊信息
 

刊名:数码设计
曾用名:艺术与设计.数码设计
主办:证券日报社
主管:经济日报社
ISSN:1672-9129
CN:11-5292/TP
语言:中文
周期:双月刊
影响因子:0
被引频次:837
期刊分类:科技科普
期刊热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小学语文,教学,教学策略,信息技术,计算机,初中数学,互联网,小学数学教学,产品设计,艺术,艺术设计,文化,创意,传统文化,情感,动画,建筑,装饰,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浅析我国数码艺术设计的发展现状(3)

来源:数码设计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22 04:3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四、结语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追求幸福生活、创建和谐社会、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及文化精神领域的需求,已成为十八大后全社会

四、结语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追求幸福生活、创建和谐社会、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及文化精神领域的需求,已成为十八大后全社会的普遍共识。作为设计师应顺应时代的潮流,在反思中进步、在总结过去中发展未来。本文希望通过一些探索性研究,引发业内人士更广泛的深层次思考。在数码设计表现过程中,吸收国外数码艺术的同时与传统的本国艺术形式相互补充,在应用和理论两个方面有所突破,才可能体现当代数码艺术借鉴与发展强劲的生命力。因为,借鉴是数码艺术发展的根本,而结合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是不断充实数码设计的魅力和生命力所在。为此,应用与创新的同时就更需要加强数码设计的数字化技术水平和丰富其数码设计理论。

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1]因此,在当代设计领域,任何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的出现,都要依赖于当时社会和科技的创新发展,数码艺术设计也不例外。数码艺术设计这一艺术形式是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而诞生的。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数码技术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数码设计以其高功能化、理性化的国际主义风格,在中国大地与其它姊妹艺术(如影视艺术、动漫设计、建筑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商业电讯广告等等)的沟通和交流过程中,形成了一种主流趋势并得到蓬勃发展。一、我国数码设计发展存在的问题当下我国的数码设计发展迅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然有许多问题存在:一是缺乏个性和民族性,如果站在世界的范围来审视目前中国的数码设计,就会发现,其中主要的问题依然是民族特色的缺乏。许多出自于中国人之手的数码设计,由于其“个性”或是说“民族性”不鲜明而被认为是国外设计师作品的翻版。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中国数码设计真正想要异军突起,必须以中国人自己的语言、方式去表现中国人自己的作品,并广为传播,使之发扬光大。现在许多成功的设计,包括一些被国际设计界认可的、体现中国风格的佳作,都与立足本土,吸收中国传统美术和民间美术的营养分不开。国际上这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以处于世界设计水平前列的日本为例,它就是以本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底蕴为基础,接受了西方现代设计观念,融合先进的科学技术,设计出了许多具有本民族风格和地域特点的经典作品。二是技术水平滞后。对于数码艺术这种高科技艺术而言,科技技术是有关作品成败的重要因素,再好的一个创意主题,没有相应先进的数字技术,最终只能是“乌托邦”。艺术创意是数码设计的灵魂,但技术是实现艺术创意的手段。李政道先生说过:“科学技术和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二者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在数码设计中,技术的运用是艺术表现的关键,一幅优秀的作品应该是设计师与电脑互动共同创作出来的。三是技术与艺术本末颠倒。对于数码设计而言,科技技术固然重要,可并不是技术至上。当技术水平发展到相当程度之后,必然会出现同置化的现象,即大家的技术水平已经难分秋色,这时起作用的便是创意思想,是艺术含量的多少了。然而,目前国内的许多设计师似乎走进了这样一个误区,把“手段”误认为“目的”,这样导致创作出来的作品缺乏艺术性。四是缺少理论支持。数码艺术在国外的地位很高,很多大专院校、研究机构都在研究整理数码艺术理论,为指导实践的发展打造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而在中国有这样的研究,却始终没有解决工科计算机技术与设计创作间的融合,并在应用领域激发出具有创意的创新性设计理念。虽然一些学者开始关注数码艺术理论,认识到其重要性,并尝试数码艺术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仍缺乏系统、完整的对数码艺术理论和数字化技术在艺术应用理论方面较实质性的研究,这严重影响了我国数码艺术的发展。二、我国数码艺术设计发展新需求中国数码设计在观念上、在功能上、在语意和形式表现上,都备受西方文化思潮和艺术风格的影响。在现代设计多元化发展的大趋势下,中国现代数码艺术设计的发展形成了新的设计需求。1.要具备个性化设计需求。当数码艺术设计走向程式化之后,其设计创意就必须具有个性化。个性化是设计师对数码设计个性差异的独到见解,只有通过对设计元素的重新组构,在演变中寻找个性,倡导独特的设计风格,中国数码艺术设计在个性表达的道路上才会更有生命力。毋庸置疑,中国数码设计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这种国际主义商业设计的垄断性发展,自然造成中国数码设计民族性的削弱,乃至民族特性逐步消失。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可见,加强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我们的设计师不仅要在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懂得吸收西方数码设计中成功的创意与经验,更需要关切设计的个性、设计的民族特征这个问题。因此,中国现代设计的民族精神应在更高的审美层次上进行探索与追求,在与国际的交流中发展设计的新形态,使其具有国际水平,以其不可替代的当代价值成为世界文化的独特分支。2.地域本土化设计需求,所指的实际是设计师在本土所处环境通过思考,而逐渐形成的设计思想。无论设计多么入流,由于地域,思维,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的设计风格,本土的文化对其设计形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设计师所处地域成长决定了它对设计的认知观。设计师若能立足于本土文化来完成数码设计作品,其创作的图像就带有本民族的思想理念及独立的表达能力,通过这样,令人们领悟到历史发展的文脉。对本土设计师来说,守一方水土研究自成体系的数码艺术设计就显得非常的重要。3.具备国际化与多元化的设计需求。在近乎持续变化的国际环境中,数码艺术设计者不得不与他们的客户尽量保持同步。人们在设计方面不得不尝试面向大众,在现代数码设计作品中,把具有区域特征的不同民族图像通过需要进行再组合,力求把所有新的成分因素考虑在内,设计描绘面尽可能的宽广,以达到传达多样性文化信息的目的。在数码设计领域,图形是其视觉语言,它给人们的感受是共同的,它的最大特点是追求国际视野,使设计具备一流品质。而全球化与多元化的设计需求对图形的创造,思考角度,大众理解提出了合理化的认知观。观看世界现代设计的走势,研究现代社会对数码设计的影响,对保持敏锐的设计思维和使作品与现代世界设计接轨显得十分需要。4.人性化设计需求。人性化设计思想是21世纪设计的主题,设计承载了对人类精神和心灵慰籍的重任。所有设计其实都是以人为本,围绕人的需要展开的,数码设计也不例外,刺激消费的美学观念曾经成为现代数码设计唯一的评判标准,(快速发展的商业化进程)从而导致能源浪费,资源破坏,生态失调。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而言,节约化发展呼唤人性化设计,这就给数码设计师们提出一个严肃的课题,即强调“以人为本”,与环境为善。设计作品一方面完善实用功能,从需求上获得满足,另一方面,顺应现代审美潮流,追求美的情调。往常盲目的视觉刺激行为,往往造成视觉灾难。人常时间被围困在强烈的色彩,呆板的图形中会逐升压力,因此,视觉上运用绿色设计观念,让数码设计维持合理的视觉秩序,完善设计作品与人类的协调非常必要。近两年,人们也已逐渐意识到以人为本的绿色设计的重要性,以人为本的绿色设计将会是中国数码设计发展历程的长期需求。三、培养当代数码设计人才的教育思路数字时代的到来为当代数码设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育方面应以设计理念和思维的创新及技术表现方式的创新为核心,对设计人才的培养应朝重专业、跨学科的方向发展。在对当代数码设计人才的教育培养上着重以下几点思考:1.在专业基础教育中注重个人的素养教育设计教育首先要加强专业基础教育,在强化专业理论教学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的艺术素养的培养。寻找不同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结合传统的美术专业技法,融合相关数码技术达到知识的一体化和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整合基础综合知识。在具体的培养中应注重中国现代设计的民族精神在更高的审美层次上的体现,加强学生对传统民族文化的积累和个性创造。整合跨学科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顺应时代发展的创新素质。数码设计人才需要有立足本土的文化积淀和素养教育,这样才能在今后的设计创造中厚积而薄发,设计出的作品具有生命力,更好的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设计理念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对设计基础课程进行有机的整合与重构,以“数码艺术”为中心,着重设计思想和表现技法并重的创新培养体系。十八大提出:“着力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3]可见,知识创新以及产学研的教学模式已经提到日程上来。要培养学生的设计理念,可以从国外先进的数码设计案例中汲取有益经验,通过设置不同的课题来进行知识的优化综合。在教学中,转变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学生是协作者和组织者。教师以开题的形式组织学生设计创作,探索、讨论与研究。通过比较和研究典型的数码设计案例,围绕设计理念和创新思维,在实际创作中融入民族、地域、民间艺术等文化元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传承民族文化之精神,寻找数码设计的合理化视觉空间,以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丰富设计语言中的民族文化内涵。四、结语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追求幸福生活、创建和谐社会、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及文化精神领域的需求,已成为十八大后全社会的普遍共识。作为设计师应顺应时代的潮流,在反思中进步、在总结过去中发展未来。本文希望通过一些探索性研究,引发业内人士更广泛的深层次思考。在数码设计表现过程中,吸收国外数码艺术的同时与传统的本国艺术形式相互补充,在应用和理论两个方面有所突破,才可能体现当代数码艺术借鉴与发展强劲的生命力。因为,借鉴是数码艺术发展的根本,而结合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是不断充实数码设计的魅力和生命力所在。为此,应用与创新的同时就更需要加强数码设计的数字化技术水平和丰富其数码设计理论。【参考文献】[1]十八大在京开幕胡锦涛作报告(全文)[DB/OL].[2012-11-08 [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4]黄鸣奋.电脑艺术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5]陈望衡.艺术设计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文章来源:《数码设计》 网址: http://www.smsjzzs.cn/qikandaodu/2020/1022/766.html

上一篇: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2013届毕业设计作
下一篇:我国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

数码设计投稿 | 数码设计编辑部| 数码设计版面费 | 数码设计论文发表 | 数码设计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数码设计》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